1.  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 
            首頁 > 文體新聞 > 傳承淮南城市文脈須重視工業文化
            q
             懷新平系列言論專欄
             參軍入伍 讓青春更精彩
             讓文物“活起來” 博物館“火起來
             綻放絢麗青春之花
             從“吃水不忘挖井人”談起
             知足方能不辱
             從一則典故說起
            縣區傳真
             我市開展“質量月”專題宣傳咨詢活
             潘集區構建基本養老保險立體化宣傳
             鳳臺縣多措并舉推進“鳳糧入川”
             八公山區扎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養老
             毛集實驗區招商引資保持良好增長態
             田家庵區“春風行動”突出精準扶貧
             八公山區全力應對H7N9疫情防控
             謝家集區成功搗毀一處食品加工黑作
            傳承淮南城市文脈須重視工業文化
            【字體: 】 發布時間:2023/10/31 8:59:40   【打印】【關閉】
              1、凡淮南日報社記者署名文字、圖片,版權均屬淮南日報社所有,任何網站和媒體未經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;2、已獲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使用本網作品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淮南網”和作者名字;3、對違反以上兩條聲明的網站和媒體,淮南日報社將依法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             

            現代意義上的淮南城市因煤而建、因煤而興。作為淮南城市雛形的三鎮,早期是村落稀疏、荒野未開、盜匪遍地、交通不便之地,如九龍崗“在建礦之初,為僅有三戶居民的小村莊”,田家庵“昔為荒村”。1930年,國民政府建設委員會成立淮南煤礦局,始有近代淮南之名。新中國成立以后,經過建市與一五計劃的大規模建設,淮南才真正成為了一座現代城市。

           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,淮南依靠煤炭開采驅動經濟發展,并在此基礎上衍生出各種工業產業,成為安徽乃至全國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城市。在淮南的許多角落,都留下了工業的印跡,它們是城市記憶的載體。

            淮南的工業遺產不僅是城市歷史的見證,更是城市文脈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蘊含在工業化和城市建設中科技、制度、習慣、精神乃至空間布局,都深深烙印在淮南市民的身體和記憶里?梢哉f,當今淮南之所以為淮南,表現出自身獨有的文化氣質,都與其現代工業的發展密不可分。

            然而,人們在塑造這座城市的文化時,更愿意去追溯遙遠的先秦兩漢,并把它們作為傳承文化的源頭。這種傾向與其說是歷史的事實,倒不如說是文化精英所持有的一種對最久、最早、第一的審美喜好。殊不知漢淮南國的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消磨,早已失去了自身的功能而化為歷史的塵埃,即便是壽縣,也遲至2016年才被劃入淮南市?梢哉f,近代以來的這座城市在很長一段時期,除了與漢淮南國同名外,并沒有直接關聯。

            在這種歷史背景下,人們在建設淮南城市文化時存在一種內在緊張,既要立足實際,使得自己的文化有來源根據,并依據這一來源發展文化,使人們有地方感、熟悉感、歸屬感;又要去迎合人們的審美喜好,忽略城市實際的本土文化背景,貼近遙遠的古老文明,獲得某種特定審美上的優勢地位。這種矛盾導致了在城市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中,與市民記憶相連且仍具有實際功能的工業文化反而顯得較為薄弱。

            生活于其中的市民,永遠是城市文化的主體。好古追遠自有其價值,但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設不能忽視廣大市民的歷史記憶。否則,在溯源歷史文化時不僅難以自圓其說,在邏輯上造成巨大的裂隙,更可能使文化理念失去了生活根基,淪為空洞的口號。忽略了、仍然對公眾產生巨大影響的歷史記憶,只能消解城市的文化魅力和市民的文化認同。

            在城市的轉型過程中,城市逐漸從生產型職能轉向消費型職能,文化越發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增長點,大眾的文化消費、需要以及創造力也應該越發被重視。市民受工業文化浸染,對工業記憶有著濃厚的情感,其觀念也都受著工業化背景下大生產思維的熏陶。因此,重視工業文化,整理并保護好工業遺產,是傳承淮南城市文脈的根基,也是淮南城市做好文化轉型,找到本土文化切入點的必經之路。(張澤誠)

            (責編:湯寧  初審:孫繼奎  終審:沈國冰)
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            |

            皖ICP備07008621號-2 皖網宣備3412015007號 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4120190007號 
            主辦:淮南日報社 版權所有:淮南網
            如果你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與我們聯系E-Mail:huainannet@163.com 
            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、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站作品。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,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,并注明"來源:淮南網"。
            違反上述聲明者,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!「兄x您對淮南網的支持!

            国产亚洲色婷婷久久99精品91_2021国内精品久久久久精品k8_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_精品无码午夜福利理论片